紅莧菜
莧菜紅
苦菊
苦菊是一種廊坊特產的食用植物,苦菊屬菊花的一種,又名苦菜,苦菊味略苦,顏色碧綠,可炒食或涼拌,是清熱去火的美食佳品。因其味感甘中略帶苦,且有清熱解暑之功效,受到廣泛的好評。
河蚌
河蚌,軟體動物門瓣鰓綱蚌目珠蚌科無齒蚌亞科無齒蚌屬貝類的通稱。分布于亞洲、歐洲、北美和北非。大部分能在體內自然形成珍珠。外形呈橢圓形或卵圓形。殼質薄,易碎。兩殼膨脹,后背部有時有后翼。殼頂寬大,略隆起,位于背緣中部或前端。殼面光滑,具同心圓的生長線或從殼頂到腹緣的綠色放射線。膠合部窄,無齒。斧足發(fā)達。雌雄異體。肉可食,亦為魚類、禽類的天然餌料和飼料。有的種類可用做淡水育珠。
鮰魚
鮰魚與河豚、刀魚、鰣魚并稱為“長江四鮮”,最有名的就是它的魚鰾,曾經是貢品,干制后為名貴魚肚,形狀和位于石首市的筆架山非常相似,因此得名筆架魚肚。 春冬兩季,長江江口鮰魚體狀膘肥、肉質鮮嫩,色香味具全,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正是品嘗的最佳時令,為配席之佳選。蘇東坡曾寫詩贊它曰:“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詩中道出了鮰魚的特別之處:肉質白嫩,魚皮肥美,兼有河豚、鯽魚之鮮美,而無河豚之毒素和鯽魚之刺多。
鯉魚
鯉魚因魚鱗上有十字紋理而得名。體態(tài)肥肚,肉質細嫩。產于我國各地淡水河湖、池塘。一年四季均產,但以2-3月產的最肥。鯉魚呈柳葉形,背略隆起,嘴上有須,鱗片大且緊,鰭齊全且典型,肉多刺少。按生長水域的不同,鯉魚可分為河鯉魚、江鯉魚、池鯉魚。河鯉魚體色金黃,有金屬光澤,胸、尾鰭帶紅色,肉脆嫩,味鮮美,質量最好;江鯉魚鱗內皆為白色,體肥,尾禿,肉質發(fā)面,肉略有酸味;池鯉魚青黑鱗,刺硬。泥土味較濃,但肉質較為細嫩。鯉魚體態(tài)肥壯艷麗,肉質細嫩鮮美,是人們日常喜愛食用并且很熟悉的水產品。逢年過節(jié),餐桌上都少不了它,取其“年年有余”、“魚躍龍門”之意,增添喜慶氣氛。
河蜆
河蜆,屬于真瓣鰓目蜆科蜆屬的雙殼類水生生物。它的貝殼中等大小,呈圓底三角形,殼高與殼長近似,兩殼膨脹,殼頂高,稍偏向前方;殼面有光澤,顏色因環(huán)境而異,常呈棕黃色、黃綠色或黑褐色,殼面有粗糙的環(huán)肋。此外,河蜆的絞合部發(fā)達,閉殼肌痕明顯,外套痕深而顯著。 河蜆在中國內陸水域廣泛分布,同時也分布在俄羅斯、日本、朝鮮和東南亞各國。河蜆的生長速度快,繁殖力強,以浮游生物、原生動物、藻類等為食。其自然繁殖高峰期為5-8月,且一年四季皆可繁殖。河蜆的壽命約為5年。 在中醫(yī)中,河蜆被用來清熱解毒、明目、利尿和利濕等。另外,蜆肉中所含的微量鈷元素對維持人體造血功能和恢復肝功能有較好效果。
雞肉
雞的肉質細嫩,滋味鮮美,適合多種烹調方法,并富有營養(yǎng),有滋補養(yǎng)身的作用。雞肉不但適于熱炒、燉湯,而且是比較適合冷食涼拌的肉類。但切忌吃過多的雞翅等雞肉類食品,以免引起肥胖。雞肉的蛋白質的含量頗多,在肉之中,可以說是蛋白質最高的肉類之一,是屬于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
羅氏沼蝦
羅氏沼蝦自20世紀90年代因規(guī)模化人工育苗技術的突破而獲得空前發(fā)展。 現已在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等多個省市自治區(qū)進行養(yǎng)殖。 該蝦種也被引進到厄瓜多爾、巴西、墨西哥等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紅皮魷魚
主要分布在南海、泰國灣、馬來群島、澳大利亞昆士蘭海域。中國槍烏賊的分布北界,約在25°N附近,分布東界約處于中國臺灣島的北端,一般不過臺灣海峽。 記錄最大胴長0.47m,最大體重0.6kg。胴部圓錐形。胴長約為胴寬的7倍。鰭長約為胴長的2/3,兩鰭相接呈縱菱形。
句公
日本槍烏賊,頭足綱,槍烏賊科,胴部細長,形狀類似魷魚,個體比魷魚短而小,體短而寬。一般胴長12~20厘米,長度為寬度的4倍。肉鰭長度稍大于胸部的 1/2,略呈三角形。腕吸盤2行,其膠質環(huán)外緣具方形小齒。觸腕超過胴長。內殼角質,薄而透明。眼背部具濃密的紫色斑點。外套膜中的貝殼為幾丁質,形狀似古羅馬劍,喜群棲于海洋中下層,有時也活躍于水面,為底曳網的捕撈對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