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節(jié)蝦仁(原汁凍)
蝦體小者稱為蝦錢。體呈淺黃,具藍褐色橫條斑花紋,尾尖為鮮藍色。甲殼較厚,額角略呈彎弓形,上緣具8—10齒,下緣具1—2齒,額角側溝很深,伸至頭胸甲后緣,肝脊、胃脊極明顯。額角后脊具中央溝。第一步足無座節(jié)刺,雄性交接器中葉頂端有粗大突起,雌性交接器呈圓柱形。成蝦雌大于雄,體長可達12—20厘米,體重為20—25克。肉味鮮美,耐干露,適于活體運銷,營養(yǎng)價值與其他對蝦相近。
雞腿菇(鮮)
雞腿菇不僅形狀獨特,更重要的是它的口感和營養(yǎng)價值都非常高。這種蘑菇肉質鮮嫩,口感極好,被譽為“菌中新秀”。在烹飪方面,雞腿菇的做法多種多樣,可以炒、蒸、煮,或者用來做湯,都能保持其鮮美的口感。同時,它還是一種低熱量、高蛋白的健康食材,對于追求健康飲食的人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鮮蠶豆
蠶豆,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為糧食、蔬菜和飼料、綠肥兼用作物。一般認為蠶豆起源于西南亞和北非。中國的蠶豆,相傳為西漢張騫自西域引入。我國蠶豆種植面積廣泛,以四川最多,次為云南、湖南、湖北、江蘇、浙江、青海等省。蠶豆的莢果呈扁平筒形,未成熟時豆莢為綠色,莢殼肥厚而多汁,莢內有絲絨狀茸毛,因含豐富的酪氨酸酶,成熟的豆莢為黑色。每莢種子2~4粒,種子扁平,略呈矩圓形,種皮顏色因品種而異,有乳白、灰白、黃、肉紅、褐、紫、青綠等色,臍色有黑鈀與無色兩種。 蠶豆按其子粒的大小可分為大粒蠶豆、中粒蠶豆、小粒蠶豆三種類型:大粒蠶豆寬而扁平,千粒重在800克以上,如四川、青海產的大白蠶豆,品質較好,常作糧食或蔬菜食用;中粒蠶豆呈扁橢圓形,千粒重為600~800克;小粒蠶豆近圓形或橢圓形,千粒重為400~650克,其產量高,但品質較差,多作為畜禽飲料或綠肥作物。 蠶豆按種皮顏色不同可分為青皮蠶豆、白皮蠶豆和紅皮蠶豆等。 蠶豆含有致敏物質,過敏體質的有極少數人(男孩較多)吃了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過敏、急性溶血等中毒癥狀,就是俗稱的“蠶豆病”。這是因為體仙缺乏某種酶類所致,是一種遺傳缺陷。發(fā)生過蠶豆過敏者一定不要再吃。
猴頭菇(干)
談及猴頭菇,人們總會想起它那獨特而鮮美的風味。猴頭菇的肉質鮮嫩,口感滑爽,帶有一絲淡淡的甜味,香氣撲鼻。無論是用來燉湯、炒菜還是作為餡料,它都能為菜肴增添一份特別的鮮美。品嘗一口用猴頭菇制作的佳肴,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讓人陶醉其中,欲罷不能。
豇豆
豇豆在中國主要產地為山西、山東、陜西等地。豇豆子熟后呈腎臟形,有黑、白、紅、紫、褐等各種顏色。作蔬菜食用的豇豆品種很多,根據莢的皮色不同分成白皮豇、青皮豇、花皮豇、紅皮豇等,根據各品種對光照長短的不同反應,對光照長短反應不敏感的品種有紅嘴燕等,對光照長短反應敏感的有上海、揚州的毛芋豇,蘇州、無錫栽培的北京豇等品種;種子入藥,能健胃補氣、滋養(yǎng)消食。
黃樅菌
太湖白蝦
太湖白蝦生活在淺水的泥沙底質中,通常在水草豐盛的地區(qū)更為常見。它們喜歡清潔的水質,并對環(huán)境的污染相對敏感,因此,太湖白蝦的存在常被視為水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指示生物。
冬瓜
冬瓜屬葫蘆科,一年生草本。原產我國南部及印度,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主要產于夏季,取名為冬瓜是因為瓜熟之際,表面上有一層白粉狀的東西,就好像是冬天所結的白霜,也是這個原因,冬瓜又稱白瓜。 冬瓜呈圓,扁圓或長圓形,大小因果種不同,小的重數千克,大的數千克;皮綠色,多數品種的成熟果實表面有白粉;果肉厚,白色,蔬松多汁,味淡,嫩瓜或老瓜均可食用。冬瓜的品質,除早采的嫩瓜要求鮮嫩以外,一般晚采的老冬瓜則要求:發(fā)育充分,老熟,肉質結實,肉厚,心室小;皮色青綠,帶白霜,形狀端正,表皮無斑點和外傷,皮不軟、不腐爛。
雞腿菇(干)
烏樅菌
松樹菌